新闻快递

【回望奋进路】为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筑基” 推进高水平社会服务
2022-08-21 10:5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决策部署,始终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高校履行一流大学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实施知识产权强校战略,坚持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融入国家重大需求、产业转型升级、区域经济发展和一流大学建设,通过跟踪大团队、建设大平台、运营大成果实现大转化,深度支撑一流大学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实施知识产权强校建设 推动高水平技术创新

构建知识产权规范化管理体系。明确实施知识产权强校工程,将全面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建设纳入“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双一流”建设方案,与辽宁省签署知识产权强省强校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构建顶层方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全链条政策体系,完善全流程审批机制,简化知识产权评估流程。将中国专利奖等纳入评聘条件,引导科研人员开展高水平的技术创新。学校获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获评“全国知识产权系统先进集体”“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学校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流程做法入选教育部典型经验,工作得到中央电视台等宣传报道。

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培育体系。聚焦企业和市场需求做好高价值专利的培育和布局,提升源头供给质量。设立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功能性高分子材料、海洋能源装备四个高价值专利培育专项,为重大关键领域技术的产业化奠定基础。构建高价值专利评价指标体系,为专利奖申报和专利转化提供支撑。学校获首批高校国家专利协同运用试点单位,省、市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近年来,学校累计获得中国专利奖11项,其中金奖1项、银奖2项,省市专利奖35项,累计为社会带来百余亿元经济效益。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体系。加强校属知识产权合同审核,遴选500余项专利投保专利执行保险,为高水平创新保驾护航。连续举办十一届知识产权宣传月活动,提升师生“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意识。依托国家知识产权培训(辽宁)基地、知识产权学院,培训培养知识产权专业化人才千余名;依托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基地承接中国工程院等多个重大项目,多项研究成果获得批示和采纳,有效支撑知识产权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

拓展知识产权全方位对外合作体系。连续参展六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获16项金奖。与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建立国内首个高校知识产权互访研修机制,与英国驻华大使馆举办中英知识产权研讨会,加入国际应用科技开发协作网(ISTA),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等建立合作关系。获批辽宁省首个知识产权国际交流合作基地。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和关键领域的知识产权海外布局,2019、2020、2021连续三年学校PCT申请公开数量位居全球教育机构第7/7/11位,有力提升知识产权强校的国际影响力。

构建成果转化全链条体系 推动高质量转化运用

加强统筹规划,构建成果转化制度体系。成立以校长为组长、11个职能部门组成的科技成果转化领导小组,形成集知识产权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科技成果转化于一体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围绕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合同管理、风险防控等环节,构建全链条制度体系。简化审批流程提升时效性。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三项做法入选教育部首批典型经验。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成果转化评价体系。突出科技成果服务国家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贡献,设立成果转化型专业技术岗位,畅通成果转化教师职称晋升通道。全面落实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收益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累计发放现金奖励380余人次,金额超过3500万元。上述举措有效提升了科研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夯实平台建设,构建成果转化运营体系。成立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获批教育部首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省市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辽宁省首个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全程做好模式设计、商务谈判、合同起草、维权援助等工作。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孵化出“工程与科学计算软件集成系统” “污泥高效干化及清洁燃烧”“精准血液净化技术及癌症诊断技术”等10个千万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提升风险意识,构建成果转化风险防控体系。围绕科技成果有效性、受让方合规性、转化实施可行性开展尽职调查。实施信息披露、挂牌定价、决策回避三项制度,建立国有资产账务处理、款项催收和纠纷处理流程,规范职务科技成果作为国有无形资产的使用和处置行为。引导科研人员依法依规享受科技成果转化红利。

实施转化兴辽,构建成果转化本地服务体系。加大对科研人员成果在辽转化激励力度,激发本地转化积极性。通过构建技术转移机构、组建技术经理人等提升本地服务能力。通过参加驻辽部属高校成果本地转化撮合对接会、中国国际专交会等拓宽本地推介渠道。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以许可、转让和作价投资转化成果193项,金额2.62亿元,转化数量和金额年均增长54%和86%。省内转化近亿元,数量和金额占比38.34%和37.78%,涌现出“工业废气CO2捕集提纯工艺及其关键添加剂制备工程技术”等多项千万级本地转化案例,形成成果“留辽聚辽兴辽”良好氛围。

深化校地合作和工程技术创新 服务产业、区域经济发展

围绕国家战略,拓展校外研究院布局建设。校外研究院是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产学研合作载体,是加强学校全链条科研的重要环节。学校以地方政府、企业和学校的优势资源谋划校外研究院布局,通过联系地方政府落实资金政策、遴选项目转化落地等方式,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走出校门。新建大工宁波研究院、大工洛阳研究院等校外研究院7家。截止目前,学校现有校外研究院9家,分布于全国7省9市,辐射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多个经济圈,提升了学校品牌声誉和社会影响力。研究院累计获地方政府经费支持近4亿元;办公科研场地、中试用地10万余平方米,为学校拓展办学资源和发展空间提供重要支撑。

加强规范建设,校外研究院深度支撑地方产业发展。制定《大连理工大学校外研究院管理办法》,规范校外研究院建设,提升研究院服务能力。截至目前,校外研究院引进专兼职人员近400人,专利申请超过400项、授权百余项,承担国家等各类项目近300项。大工宁波研究院获批浙江省新型研发机构,引进孵化企业27家,9家入选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工江苏研究院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等,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1家,上市企业1家。大工成都研究院获批四川省新型研发机构,引进蹇锡高院士团队新型杂环高性能工程塑料项目,计划2022年投产。


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工程技术创新平台取得新突破。学校面向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需求组织谋划,经国家发改委批复组建热能与综合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获批辽宁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辽宁省专业技术创新中心11个。

工程化平台开展关键技术研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各级工程平台面向地方产业需求深度参与重大项目建设。桥梁与隧道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团队独立设计大连星海湾跨海大桥,首创国内桥梁史多项纪录,已成为大连市地标建筑。大连市抗病毒小分子药物工程研究中心聚焦血液细胞荧光成像染料创制、小分子药物绿色制备等技术,开发五分类血液细胞分析系统和系列消毒产品,已完成多项抗病毒药物制备工艺技术研发,设计制造冷链产品多模式全自动消毒系统,多项成果在抗击新冠肺炎传播发挥作用。

2022年学校全面开启科技成果转化“加速跑”,成立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中心,修订科技成果转化、校外研究院等政策,学科性公司等制度陆续制定。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实施专利开放许可推进转化落地实施。学校成果转化工作得到教育部宣传报道,知识产权做法入选辽宁省首批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典型案例。截至目前学校成果转化金额已过亿元,提前完成全年成果转化工作任务。省内转化数量和金额占比47.37%和58.77%,深度支撑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转化潮平两岸阔,知产迈步新征程”,新时期学校将以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建设为契机,探索“技术-产品-商品”的全链条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推进更多成果落地转化,深度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和世界一流大学“加速跑”,以优异的成绩献礼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关闭窗口

大连理工大学技术研究开发院
地址: 辽宁.大连.凌工路2号[116024]  电话:0411-84707673  Email:kfy@dlut.edu.cn
版权所有:大连理工大学技术研究开发院
专利检索
soopat